在初中语文教资面试中,试讲的导入环节是考官评估教学能力的首要观测点。优秀的导入既能点燃学生兴趣,又能精准对接单元目标,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。奈蜂将从情境创设策略、认知冲突设计、素养衔接技巧三个维度,解析导入环节的设计要领。
有效的导入情境需兼具代入感和教学指向性:
1. 多媒体激趣法:
讲授《黄河颂》时播放壶口瀑布实景视频,设问"听到这样的浪涛声会联想到什么音乐形式?"
分析《安塞腰鼓》前展示非遗表演片段,引导学生描述"最震撼的视觉元素"
2. 生活链接术:
学习《苏州园林》前让学生分享"本地特色建筑",自然过渡到"园林艺术"主题
讲解《说和做》时用"班级辩论赛"案例引出议论性文体特点
3. 实物展示法:
教授《中国石拱桥》携带桥梁模型,开展"三分钟观察挑战"
解读《诗经》篇章时展示甲骨文复制品,引发对汉字演变的思考
通过矛盾设置打破思维定式:
悬念式提问:
"为什么鲁迅要在《孔乙己》中反复描写'笑声'?"(与悲剧结局形成反差)
"《愚公移山》的主人公真的'愚'吗?"(颠覆常规评价)
对比呈现法:
并列《爱莲说》与《荷叶母亲》对同一意象的不同处理
展示未经润色的学生作文与原作片段,引发修改欲望
挑战性任务:
"用三个词预测《背影》的情感基调,课末验证"
"为《皇帝的新装》设计抖音文案(限15字)"
导入环节需暗含素养培养线索:
1. 语言建构与运用:
通过方言朗读对比体会《乡愁》的普通话韵律美
2 思维发展与提升:
用"《狼》中的屠户是否正当防卫"开启批判性思考
3. 审美鉴赏与创造:
对比《清明上河图》与《梦回繁华》的文字表现力
4. 文化传承与理解:
从传统节日习俗导入《端午的鸭蛋》的文化内涵
从激趣到启思:构建导入环节的双重价值
优秀的导入设计是教学艺术与教育科学的结晶。通过多模态情境触发学习兴趣,认知冲突激活高阶思维,素养锚点对接课程目标,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展现对语文教学的深刻理解。这种既能"抓住耳朵"又能"瞄准靶心"的导入能力,正是教资面试区分普通教师与卓越教师的首要标尺,也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突破口。关注奈蜂教资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